《希伯来民族的史地文化》(七)被掳、归回时期(波斯时期)

弟兄姐妹平安:欢迎点击下方音频,聆听课程内容!

课程音频:

课程讲义:希伯来民族的史地文化——被掳、归回时期(波斯时期)

学习目标:

了解以色列被掳时期及归回时期的历史概况。

  一、被掳时期(参考图1)

公元前722年,北国以色列在两百年间先后经历了19位国王的更替,最终亡于亚述帝国。亚述人攻破以色列的都城撒玛利亚之后,把大批的以色列人掳到亚述帝国的各个地方,化整为零。将外地异族居民移入以色列本土,这些新移入的异族与留下的以色列人通婚,生出混血的后代,在新约圣经中曾提到纯正血统的犹太人不屑与混血后代撒玛利亚人来往。而那些被掳走的北国以色列人也逐渐被外族同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被新巴比伦帝国侵占,耶路撒冷城、所罗门圣殿被摧毁,国中的精英阶层、上层人士均被被掳到巴比伦。被掳的状态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直到公元前538年,那时波斯帝国已兴起,取代了巴比伦,波斯王古列(又名居鲁士)下令释放犹太人归回故土。

  • 被掳到巴比伦的南国犹大人

巴比伦先后三次掳走南国犹大的上层人士及工匠、技工,普通百姓等,让他们在巴比伦仍相对集中的居住,且享有一定的自由,他们一定程度上可以保留自己的民族习俗和特点。《以西结书》第一章提到的“迦巴鲁河边”、《以斯拉记》2:59提到的“特米拉”等都是犹大人在巴比伦的聚居地。以色列人在巴比伦被掳时期的生活,圣经着墨不多,《诗篇》137篇圣经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向读者透露了被掳巴比伦的犹大人的生活处境和内心忧闷。

在经历犹大亡国到被掳他乡的先知中,最赫赫有名的当属“流泪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结。起初犹大人被掳,都急切盼望能够回归故土,于是一批迎合大众口味的假先知起来,散布假预言称很快就能回归,耶利米先知却大力抨击,并且写信劝诫早一批的被掳之民,让他们在巴比伦安心定居。后来,被掳的犹大人逐渐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开始从事各类生产劳动,也有人入朝为官。由于巴比伦没有圣殿,安息日或节期中,大家就在各自的聚居点一起聚会,敬拜神,后来逐渐形成犹太“会堂”。被掳后的犹大人开始反思,他们重新研究追想先知们所讲的那些关于被掳、回归、复兴的民族预言。

  • 存留在巴勒斯坦的南国犹大人

未被掳走的犹大人,多是老弱贫困阶层,他们仍在故土看守着荒废的家园。《耶利

米哀歌》里详细的描述了历经战火和掠夺的耶路撒冷凄凉的景象。不久后,巴勒斯坦周边的亚扪人、摩押人、以东人逐渐迁移过来,填补被掳民众的空缺。后来也出现了留居的犹大人与外族通婚的事,甚至到了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时,有的犹大人与外族女子所生的孩子已经不会说犹大话。

犹大亡国后,还有一部分犹大人逃到埃及,建立了聚居点和圣所,这部分人最终的

下落,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二、归回时期(参考图2)

犹大人的回归发生在波斯帝国统治时期,波斯于公元前539年吞并巴比伦帝国。

波斯王古列对被征服者施行怀柔政策,不但加以安抚,还释放之前巴比伦时代的俘虏,让他们归回故土,重建家园,恢复各自的宗教习俗和生活方式。犹大就是这项政策的受惠者之一。波斯取代巴比伦帝国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38年,优先释放了已被掳了半个世纪的犹大人,让他们重建耶路撒冷和圣殿。圣经记载这是出于神的作为,他激动古列的心,让他采取行动,颁布命令。关于这一点,在《以斯拉记》1:2-3节、《历代志下》36:23、《以赛亚书》41、43、44、45章里都有记载。

  • 归回时期的重要人物——所罗巴伯和耶书亚

公元前538年,犹大被掳之民可根据意愿自愿回归耶路撒冷,不愿回归的犹大人可

以资助回归的同胞。《以斯拉记》记载了首批回归的经过,组织首批犹大人回归的有省长设巴萨,他从波斯王那里领回了巴比伦时期从圣殿里抢夺的金银器皿5000多件带回了耶路撒冷;此外还有所罗巴伯和耶书亚,这两位主要在回归后建造圣殿的事上担当了重要角色。所罗巴伯是犹大王室后代,耶书亚是祭司阶层。首批回归的人数约5万,分属犹大、便雅悯、利未支派。他们经过1000多公里的跋涉,在公元前537年到达耶路撒冷,之后马上开展建殿工作,建造的工程并不顺利,受到撒玛利亚人和其他异族人的阻挠,在建好根基后,停工十多年,直到波斯王大利乌一世执政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20年,修建工作才重新开始。圣经《以斯帖记》中的亚哈随鲁王通常被认为是波斯帝国的第4任君王“薛西斯一世”。波斯时期共有三个亚达薛西王,分别是一世、二世、三世,《尼希米记》第一章中的是“亚达薛西一世”,即《以斯帖记》中亚哈随鲁王的儿子。

  • 归回时期的重要人物——先知哈该、撒迦利亚

哈该和撒迦利亚两位的主要工作是在大利乌一世上台后,呼吁鼓励犹大人起来建造

停工十多年的圣殿工程。在两位先知的鼓励下,所罗巴伯和耶书亚再次领导群众动手建殿,这次工程顺利,公元前516年,圣殿建成,这是以色列历史上的第二圣殿。归回的犹太人,恢复了原先的献祭崇拜活动,从信仰层面说,大祭司是他们的领袖。与此同时,民族政权仍掌握在波斯委派的官吏手中。

  • 归回时期的重要人物——以斯拉、尼希米

第二圣殿建成约半个世纪以后,以斯拉、尼希米登上了历史舞台。尼希米在波斯宫

廷作官,但他却心系耶路撒冷,当他听说回归的以色列同胞在耶路撒冷遭外族欺辱,城墙被拆毁,城门被焚烧,心里焦急,在得到波斯王亚达薛西一世的同意后,赶回耶路撒冷,连夜到城墙实地勘察,积极动员犹大百姓起来修建城墙。修建中,遭到周边外族人的侵扰,犹大百姓不得不一手拿兵器,一手做工。争分夺秒,大家各自承包一段城墙,两个月终于修完。波斯王任命尼希米作犹大省长,任职期间,尼希米鼓励仍在波斯的犹大人归回耶路撒冷,整顿社会乱象,禁止高利贷,为民族的延续禁止与外族通婚。

以斯拉与尼希米一样,也是亚达薛西王在位年间回归耶路撒冷的,他是精通摩西律法的文士,回归时,带了一批祭司和利未人等约有六、七千人。他的工作主要是考究耶和华的律法,并把律法典章教训以色列人。以斯拉和尼希米一样,也在归回的以色列人中施行了社会及信仰改革,反对与外族通婚。但两人是否是同时代的人,是否一起共事过,是否事在同一位亚达薛西王年间归回耶路撒冷的,众说纷纭。

  讨论题:

   结合《以斯帖记》、《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中的内容,谈谈这段时期发生的圣经事迹中,哪处给你印象最深,你从这些事迹中学到了什么?

 

  参考书目 《希伯来民族史》《圣经地图》《旧约透析》

苏州市基督教圣约翰堂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09612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1519号

Scroll to Top